有一群人,他们是小区绿化的建设者,为小区创绿色家园;
有一群人,他们是小区建设与治理的“微大脑”,群策群力解难题;
今天,我有幸为您分享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山一居民区*总支 *支部的故事。
走进山阴路69弄恒丰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区秩序安宁,美丽和谐的风貌让昔日“破旧弄堂”重燃勃勃生机。
“我小时候住在这里,没想到现在弄堂变化这么大!”彭沉雷副市长在山一视察时发出感慨。
恒丰里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物业要素不全、违章搭建、车辆乱停乱放等给这条老弄堂带来了负面形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样的窘境一直持续到年,山一居民区 *支部,这只平均年龄55岁的队伍,坚持以*建为引领,奋战三载,一场蝶变开始在恒丰里上演。
一杯杯清茶引来了一抹抹花香
基层*建是基层工作的核心,而社区治理的重点是居民参与。一支部很多*员在恒丰里居住已超过50年,对于弄堂有着很深的感情:“家是自己的‘小家’,这个小区,是‘大家’。‘小家’好了,也想把‘大家’建设好!”于是一支部*员们率先提出了“茶香议事会”的想法:通过*员带动居民的形式,喝“一杯清茶”的方式,和老街坊们一起聊聊与社区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问题与大民生”。
*员严梅玉住在恒丰里已有30余年,她说:“看看孩子新买的商品房,不但有绿植还有小花园,走进去就如同走进了公园,我们的弄堂也可以种植些绿化,让弄堂变得漂亮些。”“茶香议事会”上,她的话引起了居民的共鸣,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一盆盆绿植改变了弄堂的“颜值”
后来,在原来“茶香议事会”的基础上,又通过*总支、*支部的组织,*员和居民代表组建了“花香自治团”,大家都表示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一下我们弄堂的面貌。
弄堂里种绿化可是件难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到处都是水门汀,红砖墙,连个泥土都没有,怎么种?这时“花香自治团”的成员提议,像之前一些*员、居民做的那样买几盆花放在弄堂里。
提议一出,不少*员和居民纷纷响应,拿出自己心爱的绿植摆放在公共空间,更有多名*员主动捐钱凑了多元,由总支书记陈荣庆带着居委干部、*员代表,去浦东的一家苗圃买了几十盆绿色植物回来,放在弄堂里。
不料,一年后绿色植物存活下来的还不到50%。“自治团”的成员们没有灰心,请来了弄堂里曾经在绿化部工作有经验的居民谢士英给大家上课、指导,采用“认养制”,并提出在自家门前的水泥地上打一个小洞进行种植。不久之后,*员和居民们种在洞口的植物,不但长出了新芽,而且越种越茂盛。
很快,一支由*员领衔的“花香护绿队”成立了,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专门负责对小区内绿植包干养护,引导居民们爱绿护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山一居民区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的代名词。而居民们在*员的带动下,将原来的“认养制”转变为了小区的“门长”制和弄堂的“里长”制,不仅自己维护好自家门前的花草绿植,并且十户联防、十户联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总支对居民区、*支部对弄堂、*小组对楼组、*员对应责任区”的“四对应”网格化*建工作体系。
如今在恒丰里,已种植栀子花、紫藤、月季、木香、白兰花、灵霄、三角梅、茶花等百余种花卉;还有居民种植起了冬瓜、南瓜、丝瓜,每年瓜熟蒂落时,居民都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一处处花香见证着一次次的改变
建绿化、护绿化,一路走来, *支部的成员们踏实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居民建设社区的热情,推动了更多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美化中。
恒盛里是恒丰里的一条支弄堂,有一块曾经叫“六间房”的地方,脏乱差的环境加上一整排工字头违章,让周边居民叫苦不迭。*支部的成员通过“茶香议事会”讨论后向街道反映,希望能尽快拆除违法建筑。街道收到反映后,实地察看了现场,当场决定顺应民意,拆除多年来的顽症。结合违章治理,原来的“六间房”很快被夷为平地。而居民的公共健身空间也就在曾经的违建地落成。居住在恒盛里的居民戴齐绒早就羡慕恒丰里的绿意盎然,更是自掏腰包上万元,买了花卉来布置公共空间。慢慢的,这里被打造为了充满花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空间,体育健身、休闲赏花、散步聊天,这里成为了首先之地。
如今,绿色理念在山一社区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成了小区绿化的建设者。而每处花香所在,印刻的是山一居民区*组织、*员和志愿者们精细化治理小区,垃圾分类、环境更新、安防设施提升……居民们都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年以来,山一居民区*总支和*支部不断探索网格化*建工作模式,将“家”的概念丰富延伸,从“茶香议事会”“花香护绿队”还发展出了“山鹰巡逻队”“巾帼风尚团”等多个志愿者团队,形成*群一心、服务联动、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
现在“花香弄堂”成了社区居民和*支部的纽带,这根纽带就如同爬上墙头的藤曼越扭越紧越长越粗,越来越牢不可破。
信息来源:山一居民区*总支
往期回顾
/热点
感谢有你,生命安康,山河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