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项目课
周五的项目课程,我们跟随着高老师的步伐开启了一场寻春之旅。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我们所处的“涛贝勒府”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并了解现在校园内茂盛生长的各种植物。
在校园东门旁,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四合院的布局,王府的现东门非正门,正门在另一侧,还抛出了一个有趣的思考题:不同规制的府邸所应用的脊兽数量有什么区别?相信八班的同志们一定正为了寻找答案在书海中遨游。
我们还在院中看到了盛开的紫玉兰,白玉兰,二月兰。走到后院,可以看到狮门,石狮等高规格皇家配置,地砖是古代原有的,而古建的木门经过了修复新建。房梁上的脊兽也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建造的。在小院的前殿旁配有两个厢房和耳房,也就是我们如今的校史馆与琴房。而如今的美术教室是由原先的寝殿改造的,院中有柿子树和槐树。
再往后是后罩房,现在作为仓库,曾经也是上课的教室。老师而后带领我们参观了同学们亲手种植的冬小麦。它们旺盛地长在花圃里,靠近会有浓郁的泥土芳香扑鼻而来。每年将会收割冬小麦来赠与高三学长,向他们传达学校的美好祝愿。在温室大棚,同学们体验了春耕(团支书老干部下乡体验生活即视感)透过玻璃大家看到了长得极高的香菜和香菜花,在气温恒定下不结籽。转角我们来到了操场,仔细观察了盛开的丁香,它的花以四瓣为主,很少见到隐形基因的五瓣花,同学们都争相开始找寻象征幸运的五瓣丁香花!还有尚未绽放的海棠,榆钱可食用的榆树,含苞待放的郁金香…都为我们这次寻春之旅留下了不少期待。
本次项目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感受了春的气息,也体味了母校浓浓的情感。
在校内的短短20分钟当然满足不了八班人旺盛的求知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四合院一探究竟吧!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 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自明朝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元末熊梦祥著作《析津志》中记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四合院的建筑形式适于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夏季可供背风纳凉,冬季将热气汇拢院中,是北方民居适应气候的典型代表。
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而四合院也依照规模的大小分为小、中、大三种。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大四合院是府邸、官衙用房,我们所处的贝勒府就是大四合院的典型代表。
相信大家都对四合院有了一定的了解,涛贝勒府这座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府邸还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下期如何,我们共同期待!
同学感受
这周的项目课,春光正好,地理老师带我们游览校园勃勃生机的美景。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古建小院,为我们讲解了小院中的各种花草树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观察冬小麦与红薯。“冬小麦是秋天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的,这时便可将其摘下,送给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菜地里,冬小麦挺直自己小巧的、嫩绿的身躯,十分可爱。但小红薯却不知是被什么小动物踩踏了,无精打采地低着头。一个老师在菜地里站着,正在处理它们。这时,唐千烨同学跃跃欲试,向老师借来铲子,有模有样地铲土,所有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小院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再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操场上的海棠了。花儿一个个小巧玲珑,有还打着骨朵的,有早已绽放的,粉如霞,白如雪。有些花儿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尽情向我们展示完美的花裙;有些花儿则含羞带笑,半遮面孔,从枝芽间偷瞧这些观光之客。“海棠花是乔木,一般花期一个月左右,喜光耐寒。”除了观赏春景,老师话语中的知识也令我受益颇深。这节项目课,是视觉与知识的盛宴,也是同学们共同的欢乐时光。
卜天伊
附上来自刘泰然同学所拍摄的项目课全览视频,希望这段宝贵的记忆可以以视频的形式永远保留在我们的回忆中。
八班的故事还在继续......
-END-
稿件撰稿
乔子惟房醒美卜天伊
视频提供
刘泰然
资料搜集
赵杰衡夏欣歆
责任编辑
美丽的秦老师夏欣歆
发布管理
康鑫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