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同寄高风宋元水墨梅兰画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大家好,我是周明霞,今天我给大家了解一下梅兰竹菊,同寄高风——宋元水墨梅兰画。

梅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风貌,它开在百花之先而又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都是历代诗人、画家歌颂描写的内容。在中国绘画史上,画梅的历史是悠久的,但墨梅却是在笔墨技巧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据徐沁《明画录》所述:“古者画梅者,率皆傅彩写生,自北宋华光僧仲仁始以墨创为别趣。……流传至南宋杨补之,始极其致。”墨梅画法创自华光和尚,是画史上一致公认的。据说华光有一次看见月光把梅花照映在窗纸上,别饶风趣,就用浓淡相当的水墨晕染而出,点点梅花,显示出清妍洁白的神韵,产生难得的艺术效果,为时人称道。但是使墨梅技法趋于完备的,还要归功于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杨无咎。

杨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清江人。他”平生耿介,不慕荣利,故不俯仰时好”。据说他曾画了梅花送进宫廷,徽宗赵洁肴了不喜欢,说他画的是“村梅”。此后,杨无咎索兴在画上署以“奉敕村梅”的字样,以“村梅”自傲,表示对统治者不满的清高思想。南渡后,朝廷屡次要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

在画梅的技法上,杨无咎除了继承华光的墨晕法以外,又创造了圈花法,即用淡墨圈出梅花的花瓣,用浓墨点出花蕊、花萼。枝干不用双勾,而是粗笔水墨一笔画成,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笔势挺秀,枝条极富弹性。这是熔双钩法与没骨法为一炉的新技法。它不是豪放的大写意,而是一种既工致又洒脱的文人画风格,对后世画梅影响极大。现存《四梅花图》是杨无咎晚年作品,写出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情态,老枝用双勾破墨法画成,行笔多顿挫转折,背阴处浓墨粗笔,向阳处淡墨细线,具有明暗变化,增强了枝干的立体感。嫩枝则一笔画成,圆韧秀挺,枝枝向上,表现出梅树新条竞发的蓬勃生机。淡墨圈花,浓墨点萼点蕊,虽着笔不多,却神采焕然。布局疏朗,境界开阔,写出梅花疏瘦清妍、宁静婉丽的风致,这正是杨无咎画梅的艺术特色。

学杨无咎画梅的,在南宋还有汤正仲、徐禹功、赵孟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画梅艺术,但都仍以状物为主。到了元代,王冕着眼于借物抒情,在墨梅艺术上开拓了新的意境。

王冕(-,字元章,别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贫苦,少年时白天放牛,晚上到庙宇里的长明灯下读书。有时白天把牛放在草地上,抽身跑到私塾里听村童读书。后来,王冕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愤而烧掉文章,浪迹江湖,最后,隐居家乡九里山的水南村,过着半饥半饱的耕读生活。

王冕长期生活在贫苦农民中间,目睹民族压迫与阶纽压迫的严酷现实,所以画梅多借物言志,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是王见的代表作。画上一枝初开的梅花。从右向左,横斜在画幅中间,枝干劲健有力,梅梢长而细,极富弹性,更显得梅枝俊秀俏拔。淡墨勾出十数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极为自然,充满生意。左上角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作者不甘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王冕在另一幅墨梅画上的题诗是:“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以“冰花”喻自己的洁白无瑕,以“羌笛”喻蒙古统治者,表示他不愿仕元的民族意志。据说,这幅画在当时被认为有讥讽朝廷的意思,王冕险些遭到逮捕。

王冕画梅继承了杨无咎的优秀技法,用笔精练,墨色清淡,勾花点蕊似不经意,具有文人画平淡天真的意趣。除疏朗的作品以外,他也有枝繁花密、剑拔弩张的画法,表现出寒梅怒放、欣欣向荣的气势。据说王冕画红梅,以“胭脂作没骨体”,创造了用朱色点梅的画法,但他这种作品已经失传了。

王冕的画法,对明朝徐渭、陈道复为代表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以及清朝的二扬州八怪”,有重要影响。

说到兰花,因为它生在幽谷,其味清醇,从来就是“君子”、“美人”的象征。画兰的专家以南宋的郑思肖(-)最著名。他字忆翁,福建连江人。宋亡后,坐卧不向北,因号所南。他画兰不画泥土,称为“露根兰”。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回答说:“土为番人夺去。”原来是借露根兰寄托他对故国的哀思。元代倪云林曾在郑思肖画兰上题过一首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己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这首诗是郑思肖画兰的最好注脚。

郑思肖传世的作品不多,现存的一幅《墨兰图》,一株一花,墨色淡雅,叶片细长瘦韧,寥寥几笔,表现出一种清冷绝俗的风致。题诗日:“一国之香,一国之荡,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思念故国的深情,跃然纸上。另一幅《墨兰图》作于大德丙午年(),这时郑思肖已是65岁的老人了。这幅画两株相对,中抱一花,全用焦墨画出,笔法老健,撇出的叶片,爽劲挺拔,刚利如剑,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气质。题诗为:“向来俯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这时宋亡已经26年了,但郑思肖的民族自尊心却老而弥坚,这就是诗画的寓意。

郑思肖也画菊,曾在画上题诗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家借菊花凋谢,花瓣不落的自然现象,抒发誓不仕元的意志。可见菊花也是文人画家常用的缘物寄情的题材。特别是因为陶渊明喜爱菊,于是菊花也就俨然成了“陶处士”的化身,借以表现“孤标傲世”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lanhuaa.com/bhcf/12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