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4、玉兰花
仲春时节,是北京城最美的时候,春花盛开,争奇斗艳,各种春花文化节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我们觉得,无论是对外地来京旅行的朋友,还是咱们北京的当地人,观赏玉兰花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一件事。
走,赏花去
说到玉兰花,作为六朝古都,北京在金元时已经开始种植玉兰,明清两代更广泛种植,最 的要数西山大觉寺、颐和园和潭柘寺的明代清代古玉兰。
另外,长安街上的玉兰也是一道非常独特亮丽的风景。
近几十年,随着“绿色北京”的建设与发展,各大公园和名胜古迹中,以及街头、小区和庭院等处,都广植了大量的玉兰。像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在前些年种植了多棵玉兰,成为京城里玉兰最多的公园。可以说“京城处处皆玉兰”。
遍布京城的雪白、绯紫的玉兰花,把早春的北京点缀得格外绚丽,也给人们带来了温馨、愉悦的好心情。不过,相比较而言,最有特色的还是潭柘寺的大小二乔玉兰。
为什么说潭柘寺的玉兰花特别有文化氛围呢?
因为潭柘寺有一绝两谚语,二宝五大怪。其中这一绝就是指的玉兰花。
两谚语:北京人都知道有这么两句老话,一个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还有就是“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您别看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里面可是好几个相关的传说故事和历史文化内涵。
您如果对这些传说故事感兴趣,可以搜索我们的
本届海棠春花文化活动以全园地栽海棠为主景观,包括“棠溪花海”、“甜蜜岁月”、“国色迎晖”及“陶然春韵”精品盆景四处赏花景区。
四月的宋庆龄故居,芳草萋萋,百花争艳,两棵古西府海棠如期绽放,在千余海棠盆景的映衬之下分外美丽。
海棠花被誉为“国艳”,故居的西府海棠象征中国气派、美好生活、 风范,体现了中华文化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
故居以花为媒、文为介,聚八方宾朋,汇四方人气,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受到各国嘉宾的好评。第九届海棠文化节精心组织赏花、听琴、熏香、品茶等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展示北京民俗,举办“海棠八会”,开发文创产品,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必将推动海棠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株是醇亲王府的旧物,近年。每年逢春季四月份开花,满树海棠从粉红色、淡粉色、到 变为全白色,非常漂亮。
宋庆龄生前在花期时请朋友们来赏花,等待秋天硕果累累,又将海棠果制成海棠浆分给工作人员吃。有人说,故居的这两株海棠寄托的正是一份相思。然而无论如何,能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地方细品海棠的精巧,却很是风雅。
赏花建议两株海棠长在朝东的小四合院内,需要从故居进门的地方沿小路北行,穿过葡萄架,便可到达。据说每日看花的人会达到余人。
宋庆龄故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王府花园。明珠之子清代 词人纳兰容若曾在此吟诗填词,园中现留有其亲自种植的两棵古树‘明开夜合树’,本名“卫矛”,初夏开小百花,昼开夜闭(所谓明开夜合也是这般由来)。为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手植……。
庭院《海棠花开忆纳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名篇展》使人在赏花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使四月的故居成为花的海洋,更捧出一场文化盛宴。文化节期间,将举办“海棠八会”:花会、诗会、茶会、乐会、论坛等。“初见园”中,将提供特种饮品、精致茶点,可在其中约朋会友、品茶小憩,隔窗遥望海棠花,在纳兰公子吟出“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的地方感受中华 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海棠花花语:是温柔、漂亮、欢乐之意。但是也象征着离家很久的游子思念家乡、相离愁之意。而秋海棠是象征不顺畅的恋爱之意。一般用来象征人们恋爱遇到阻碍或者波折的时候的遭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中国人追捧的由来。
拍摄海棠花的摄影技巧花是静止的,你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不同的构图和尝试,离它们近一些,找到合适的角度,利用好自然光线,就可以把花拍得美美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