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程乃珊年4月因病过世,但她的书迷,却是越聚越多。很多人会拿着她的小说散文,去她描写过的咖啡馆探寻窗口桌边曾经的浮光掠影,去她描写过的弄堂拜访老洋房墙面上的枯藤残花;甚至有定居海外的老人,每次回上海总要带几本程乃珊的新书回去,为的就是温暖记忆。程乃珊留下的作品不算多,小说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散文集有《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Taste》《上海素描》《上海罗曼史》等,她所写的文字也没有太多的波澜惊艳,只是娓娓道来,“解解厌气”,就如同一捧小小的白兰花,清淡无语花尤香,流连上海梦静安。
程乃珊年生于上海,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所以,上海对程乃珊而言,是落地生根,是情意缠绵。程乃珊自称对文学没有修为,没有什么文学理论的功底,只是把肚子里的故事讲出来,说说“闲话”,嘎嘎讪胡,也正因为此,她留下的文字是天然朴实的,她的描述,更多的是体现上海弄堂的风俗,上海时尚的魅力,上海情怀的悠长。
时代的纷繁多变,带给人们太多的便利和兴奋,但文化的断裂往往如影随形。程乃珊具有的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作家。她努力地在上海历史的边缘,发掘着各种具有文化意义的习俗和细节,怀着一份难得的温情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她也为身边那些曾经显赫过的老人,为曾经远离市民的老洋房、高级公寓,讲述已经失落在历史尘霾中而显得模糊的故事,为他们建起一座座文字纪念碑。程乃珊所讲述的,就是她依依不舍的梦中上海,流连忘返的身边上海。在许多人心目中,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最出色的上海“讲述者”;而她讲述老上海的语调和方式,简洁朴素,毫不做作,却又明白晓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和浓浓的热爱。她是忠实的城市记忆,丰沛的文化档案。
程乃珊曾经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面对时代苍白,留下璀璨记忆,她在年开始尝试发表小说,代表作《蓝屋》《穷街》等和翻译作品《喜福会》《上海生死劫》《天书奇谭》等,后来都改编成了电影。年她去香港工作,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作品的写作,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