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说诗词中华诗词与当代意象贱说诗词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在画中且只画兰、竹、石。诗书画为三,所画亦为三,加己为四,终成“千秋不变之人”。曾画竹时作题记一则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画与诗,形不同,意同也。在郑公这段题记中,如将画改为诗,亦可也。郑公诗、书、画三者为一体,融汇于心,外化于行,将意象不知不觉间传递于读者,令其陶醉于其中。诗词的当代意象不也正是此乎哉。

古代的身边意象

如果要说诗词的当代意象,还需要了解诗词的古代意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因生之有限,而文之无穷,每一时代的文学家们将自己的情感寄身于文章之中记录于当时,传播于后世,故而声名自传于后。时代是不同的,意象是多变的,情感是等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以丰富多彩的赋、比、兴手法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是艺术的化身,也是文学的创新。文化的开拓,意象的延展,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或歌、或雅、或赋、或颂,将情致发挥到了极致,使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情完美的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如羔羊、羔裘、硕鼠以讽谏,蒹葭、木瓜、鹿鸣以美好,柔荑、凝脂、月光以佳人,木兰、秋菊、白芷以品格。在《离骚》之中,屈原更是开创出了新的意象,将君臣纲转嫁到夫妻纲,以夫妻分散比喻被馋见疏:“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亦以此意象作《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不但巧妙的回拒,还严正了立场。

唐、宋是诗词的盛世,意象更是多不胜数。如果从最微观的方面来说,可能每一个事物都可以说出相关的意象来。一花飞而伤春,一叶落而悲秋。以杨柳指送别,以梧桐代悲伤,以竹梅喻高洁,以红豆作相思。除物之外,一些地名亦有特定之指。如:灞桥、阳关、柳营、南山、市井、桃源等等。意象之广,事物之繁,或直接、或委婉,由意象衍生出一种唯美的艺术氛围,逐一铺垫,慢慢将情怀升华。

简单的来说,意象是突破了个别事物的简单对比,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形成了更加稳定的关联。并由此而扩展开去,构建成一系列的象征体系。提到柳便知是送别,提到红豆便知是相思。诗人是含蓄的,因为含蓄让诗更加的优雅,因为含蓄让诗多了深度,因为含蓄,我们才能懂什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正因为这样,才让意象更加的妙不可言。

了解了古代意象,再回头看当代意象。前几日,看到一则消息,一位北方姑娘跑到云南大理坚持每天作一幅“云画”。大理的云是美丽的、干净的,在洁白的云上以其形绘其意。她的画笔下每一朵云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有云朵化身为鲸,有的化身为猫,还有化身为使者捧起了一道彩虹,多幅作品温暖了每一个人,收获快乐的同时不也正是被里面的意象所感染吗?

这可能就是当代意象吧,那这个意象在诗词里又是怎样呈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如果从我个人的角度可能会太过于片面。中国诗歌网是个大家庭,有很多的诗友把自己的诗放在这里,诗友们就如同家人,每次读到他们的诗,总会触动心扉。可能是因为年龄,也可能是因为身边也发生着类似的事情,那么关于当代意象就从身边细微之处着手来浅谈一下。

当代的身边意象

中国诗歌网有一个栏目——编辑推荐。是为了强化中国诗歌网青年编辑的编务能力、专业水准进一步拓宽诗歌视界,尤其是增强编辑与青年诗人以及纸媒和电子媒介平台有效互动和对话。主要聚集于有潜力的优秀青年诗人,助推青年诗人的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青年诗歌生态。

旧体诗已经推荐第九期了,每一位都是优秀的诗人,他们除了年青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身边事写身边诗,将身边意象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如梦思的这首《夜宿十万古田》:

夜宿十万古田

空山零落两三家,一抹云烟岭上斜。

信号消停无别事,闲听春雨濯兰花。

相信很多人会有此同感,用心体会其诗意,可能还会哑然失笑。“信号消停无别事”转折之后引出了“闲听春雨濯兰花”将读者带入到诗境之中,这份诗意的身边事、身边诗,意象不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吗?通过信号联想到手机,手机对我们来说是形影不离的,而恰恰是没有信号的时候,才发现了还有更美的存在,与自然的亲昵,是希望还是渴望,那份最初的纯真由此凸显。梦思对于当代意象亦有独特的看法,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和美的酿造后,成了有意境的景象。还可以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能够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虽然身边的意象比比皆是,但并不是拿来就可以随便使用,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才可将意象完美的呈现。关于这个问题故园风雨、建成和彭佐都有提到,不能为了“新”而新,“新”也不等于美,虽然当代意象与古代意象不同,但如果一味的求新而弃古,很有可能不堪卒读。如何像古人一样“信手拈得俱天成”,笔者认为,可以在重复之中慢慢领悟:

地铁晓行翩翩飞鸟语窗东,落落晨光小巷中。云过楼台追晓月,谁随地铁带清风。寒霜怎耐鹅绒羽,枯草哪识泰岳松。梦想也如交响乐,诗心起舞便不同。

这首《地铁晓行》便是如此,天天乘坐地铁,看似每天情景一致,实则不然,每天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身边的事,重复、重复再重复,心情随地铁而动,意象随心情而变,听着“喀嚓、喀嚓”的声音,突然感觉如交响乐一般,就这样,我的诗心也随之舞动起来。

所以,诗词之出新,意象之新必然重要。但如何将当代的意象呈现出来,以显时代之新、气象之新才是关键。建成的这首《村居》也有很好的诠释:

村居

欲作风流岂奈何,闭门闲卧爱东坡。

三篇杂句书还泛,一日时光废也多。

雨点山前烟浩渺,船横水畔柳婆娑。

村居不用愁知己,满院*花配绿萝。

村居之意,即在乡村居住时所看到的景象。古有,今有,如果只是通过题目就判断非当代诗,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在描写村居时,多有隐居之意,如唐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宋代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幅温馨的场景,清雅的画面于诗中缓缓递出,无不令人向往。这份和平宁静的生活亦是诗人的渴望。

而建成的这首《村居》则更加淡然,“绿萝”的意象也用的极好。绿萝不但是现代家居的标配,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效。已经超脱了古代的寓意,形成了全新的意象,是对蓝天、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亦是逃离城市快节奏生活的美好与恬淡。

身边意象除了眼前事,还有就是珍贵的回忆了。回想一下青葱少年,回味一下校园午后,毕竟一岁年龄一岁心,往事在回忆中则会更加的美好,如一杯浓醇的咖啡,也更值得品味。如彭佐的这首《南歌子》:

南歌子·为半亩塘社课感赋十年前《老男孩》

听哭八零后

记得三楼上,繁枝处处香。时光最慢是书堂。漫说一歌何以、断人肠。

转看纱窗外,莺花几度*。青春原自属匆忙。堪笑只今我亦、听凄凉。

这首《南歌子》的当代意象,不在词中,而是在词外,一首老歌,一段年华。作为八零后的我,读了还是会有点伤感,因为她即是岁月也是曾经。《老男孩》《笨小孩》一代人的记忆就这样在诗里产生了共鸣,久久的回荡。

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又如何做到“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皆须情之所致方可也。

身边意象,当我们触及到时,首先是由情感而触发的。情,是诗词里的灵*,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读者共鸣的部分也正由意象转嫁到了情感,从而由此共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诗词的当代意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生活与古代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衣着到出行,从饮食到住宿,甚至是习惯上。虽然在诗词写作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也正因如此,这是一张新的白纸,可以任意施展万丈豪情,尽情发挥千分思绪。正如杨世鹏所说,当代意象是一条漫长的路,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读到一首诗能够感同身受,是因为有了共鸣,这份共鸣也会引领读者到达更深的层次,这也正是当代意象的传递而引起的。

当代的中华诗词,当代的意象,诗人已经在书写,她是艺术的积累,是文化的沉淀,虽然离打动你的心还有一段距离,但请给中华诗词一个客观、公正的对待,让她不再是小众,也可以试着用当代的诗词来抒写一段情感,也让诗句流行一把。

最后以《诗品序》的选段作结尾: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lanhuaa.com/bhzz/14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