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繁华俗世的我们,怎样才能超脱芳华品

兰花

孔子《孔子家语·六本》中写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从兰花中让人想起孟子那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身处贫贱而不改操守的大丈夫气概,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也逐渐成为一些人必需的一方面,赋予花美好的寓意和夙愿。

兰花这种植物,不仅鲜艳漂亮而且能装扮室内空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兰花

那么在众多花卉中兰花的寓意是什么?

兰花有哪些精神内质?

兰花的寓意和精神内质与民族精神基本相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格言让很多文人墨客用到兰花上。

兰花高洁、典雅的象征,更体现在人品上,如果来比喻男性:多是指君子,人品好;

如果来形容女性:则寓意女人空谷幽兰(意指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

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齐名,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

郑板桥在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

郑板桥在第二年再来看时,看到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

兰花画图

郑板桥不禁题诗道: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郑板桥的晚年,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辞官离别之时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归里。

郑板桥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郑板桥有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已,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

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抚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已呀!

林清玄对郑板桥的人生用兰花来评价: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已,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

兰花

林清玄对兰花的认识,也体现到对社会环境的担忧:

兰花生存在穷山僻野的环境中,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恶化的情况越趋严重,面临各种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兰花能自强不息,生生不灭,且不对其他植物产生危害并能与之和睦共处,相容并存。

兰花的德与传统道德观相似,所以包括郑板桥和林清玄,以及中国古代贤能名士多以兰花自居。

以兰花的品德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体现在:耿介高洁、淡泊明志。

兰花不趋炎附势,立足于悬岩峭壁、枯壤僻野,依然得地含芳,不凌弱小、不盛气凌人;

在山野、沐清风、伴明月,宁将幽香共百草,不生庭前事王侯,自立自在,花中真君子也。

拒污恶秽,洁身自好。

居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被移人盆盎,居闹市仍一尘不染、淡素高洁、幽香如故、诚信自律、有高洁之德。

兰花画图

孔子诗: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兰于空谷幽林中而生,伴随清泉净土,绽放幽香,不与群芳争艳。这种静怡之美,在一方而求自强的生性、不屈于繁华乐土之秉性、不以无人而不芳之品性,折射出刚直不阿的人格意象,成为儒家孔子心中君子应有的品格。

兰花画图

深处繁华俗世的我们,既然无法超脱芳华,就应该是:

于己,要品行高洁。

于人,要真心诚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lanhuaa.com/bhjb/16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