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汪曾祺散文为何耐读味久以缅桂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有很多人写文章,笔墨像平时说的大白话一样随便,认为通俗明白就是好文。但读过之后,却是让人觉得没有一点味道,像我老家的方言讲的“说过撂过“,也像一阵风吹过了没啥痕迹。

而仔细品味汪老的文章,根本就不是那个路子。他的文章,表面上看似说长道短,信手拈来,也看似语言很平白,然他的文章更多的是渗透浸润了一些的情感、掌故,关联话题等因子。读者每读他的文章,都是一次认识上的情感上的体验和发现和觉悟。细细咂摸,口舌生津,似有甜甜的味道在其中。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的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毎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汪曾祺的散文,平白朴实稀松,又让人读后久久不忘。

文章由看花起头,到我,到房东,到家乡,视角在昆明和家乡之间切换。一个落入外乡的异地人的思乡情,不是浓烈的奔涌,而是小溪流般的,择山而出,汩汩流淌。很有些慢生活的味道。就是这个缓、慢,在悄悄打动读者的内心,使人过目不忘。

开篇写缅桂花开在湿漉漉的雨季,语句浓缩精炼。云南因四季如春,是鲜花的热土,那么多品种的花,汪老单写有代表性的勾起记忆的缅桂花,也有他当时生活最多见的意思。作者写一朵花,能连带牵出多个地方的人对相关的花的认识评价,其中有作者恰到好处的评价。这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行。后面写对房东的猜测,也是作者意识的参与,也客观上拉近了读者?一个好作者常常就是这样做的。这一点就是很多写文章的人做不到或者是忽略了的。文章越是写花之香之艳之盛的美好烂漫,越是与我的流落异地和思乡形成对比。若园巷的花树与人情赠予,让寄居在外的人感到温暖安慰。

读全文,感觉是一住位长者在和你拉家常说见闻。结尾说不是思乡怀人,那是什么呢?其实是作者故意宕开去,好似拍照人将镜头移到别处,而画面里仍留着刚才的人们的声音。面对满满的缅桂花,内心里却是游子空空的乡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lanhuaa.com/bhzz/14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